你的位置:主页 > 大长江网 > 教育资讯 > 聚焦内蒙古“娘弃孩”群体:生活贫困心灵脆弱

聚焦内蒙古“娘弃孩”群体:生活贫困心灵脆弱

发布于 2015-02-13 13:22  
聚焦内蒙古“娘弃孩”群体:生活贫困心灵脆弱

  图为被捐助的孩子阅读感谢信。 呼和浩特红十字会供图

  仁爱妈妈对孩子进行一对一辅导。 呼和浩特红十字会供图

  “我记得特别清楚,当我问那个孩子‘你妈妈去哪儿了’时,孩子不假思索地说‘跟人跑了’,那一刻我的心情特别复杂。”呼和浩特市红十字会书记樊玉根如是说。

  樊玉根所说的孩子是呼和浩特市武川县大豆铺小学的一名学生,在这个只有8名学生的半寄宿制小学里,6名是“娘弃孩”或单亲娃。

  过去的2年里,樊玉根和同事们走遍了呼和浩特市10个旗县区大大小小数不清的学校,在关注农村留守儿童的同时,一个特殊的群体也逐渐步入他们的视野,那就是“娘弃孩”。

  在董家营小学,一个瘦弱的女孩儿特别引人注目,当樊玉根问她“多久没有看到妈妈”时,她慢慢低下头,眼泪顺着脸颊流下:“11年8个月零10天。”这个女孩叫小敏,今年只有12岁。她的妈妈在她出生不久就丢下她走了,她的爸爸常年在外打工,小敏只能跟随爷爷奶奶靠低保金生活。

  在托县古城镇小学,长长的头发遮盖着玲玲半个脸颊,一件又肥又大的男式外套包裹着她的大半个身子,外套的袖口向上卷着且已磨掉了线。玲玲11岁,几年前她的爸爸因犯盗窃罪入狱,妈妈也因此离开家。随着爷爷奶奶相继去世,玲玲只能跟着叔叔生活。她身上的衣服就是叔叔家的哥哥穿过的。

  红十字会的工作人员在跟玲玲交谈过程中发现她特别胆小,说话的时候低着头小手不停揉搓着衣角,一提到妈妈就不住地流泪,她说她恨妈妈,恨妈妈为什么要生下她。

  “经过我们摸底,全市大概有2000名孩子都是这样的情况,贫困残缺的家庭,心理上得不到关爱。”樊玉根告诉记者,“娘弃孩”主要集中在一些劳务输出多且欠发达的农村地区,这些孩子们的妈妈或被人从外地拐卖而来、根本就没有做母亲的准备;或被无语迷惑弃贫拥福;或不堪丈夫无力无能自己弃子。

  2013年,呼和浩特市红十字会联合内蒙古蒙草抗旱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召明开展了以救助农村学校“娘弃孩”(以及单亲家庭的孩子)为主体的“博爱。寸草心”助学活动,通过每季为每个孩子补贴1000元营养餐费、发放衣裤及学习用品等物质上的帮扶支撑他们完成学业。

  此外,对于这些从小缺少家庭关爱的“娘弃孩”而言,心灵上的呵护也十分重要,目前呼和浩特市已有53名志愿者加入“仁爱妈妈”的行列,她们会给孩子们洗头发、剪指甲、跟孩子们谈心,更会教会这些孩子们自爱、自信。

  据呼和浩特市红十字会提供的数据显示,截止到2014年年底,全市90多所学校的960余名“娘弃孩”获得救助。2015年,希望有更多的爱心企业和人士参与到这项工作中,对另外1000名孩子实施救助。